财政政策发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元描述: 本文深入解读了中国财政部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政策举措,包括加强宏观调控、保障重大战略任务和民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以及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文章还探讨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调整,并分析了财政政策在支持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消费升级等领域的具体表现。
吸引人段落: 202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展现出稳健的增长势头,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这背后,财政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部积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优化财政政策供给,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支撑,为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本文将深入解读财政部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政策举措,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影响。
加强和改进财政宏观调控
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近年来,财政部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持续优化财政政策供给,加强战略任务资金保障,强化财税制度支撑,深化国际财金合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部通过组合运用赤字、专项债券、财政补助、贴息、税收等多种政策工具,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一方面,优化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助力经营主体轻装上阵,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今年进一步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另一方面,合理审慎确定赤字率,积极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国债等工具,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支撑。
加强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协同配合: 财政部还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产业等政策协同配合,更好释放政策效能。
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
聚焦重点领域投入: 财政部注重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加大对科技、教育、农业农村、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投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更浓。
落实“小钱小气、大钱大方”原则: 认真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把更多的财政资金资源用于促发展、保民生。今年的预算安排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卫生健康这四个领域的财政支出位列前四,合计占比近50%。
支持科技创新和民生保障: 财政部大力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稳步上升至世界第10位。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比2017年提高了73.3%,城市低保平均标准提高了45.4%。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1亿人,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
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含绿量”: 过去十年,我们以年均3.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十三五”以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28.6%。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累计上升了21.6个百分点,可以说,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了。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财政部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努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活力。
预算制度改革: 预算制度改革全面深化,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升。
税收制度改革: 税收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优化完善,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环境税等改革持续推进,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和经济转型升级。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不断优化: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不断优化,转移支付体系更加健全,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2022-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约30万亿元,有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财政部坚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目前,我国关税总水平为7.3%,低于9.8%的入世承诺。对约1000项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与32个国家或地区相互实施优惠的协定税率,既让人民群众享受全球优质产品,也同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机遇。
打造开放高地: 在海南实施“零关税”、离岛购物免税等政策,积极打造开放高地。
参与全球治理: 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深度参与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
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收入划分: 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
转移支付: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
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中央财政事权原则上通过中央本级安排支出,减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财政事权。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确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权的,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资金。
未来方向: 财政部将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着力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坚持不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任务落实,更好调动两个积极性。
关键词: 财政政策,高质量发展,财税体制改革,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消费税,专项债,转移支付
财政政策在重点领域的具体表现
支持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财税政策: 财政部落实好支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一系列财税政策,从五个方面发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支持科技创新: 着力“强基础、攻关键”,支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2024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预算安排达到3708亿元,增长10%。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入力度。支持布局一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全力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和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发展。
促进“数实融合”: 着力“拓渠道、强赋能”,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促进“数实融合”。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将90个城市纳入试点范围。支持60个城市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支持服务业发展: 着力“畅流通、促消费”,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财政部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支持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安排3000亿元左右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强地方促消费能力,拓展消费新业态新场景。
支持商贸流通: 支持健全商贸流通网络布局,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
支持循环利用: 设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推动回收循环利用。
支持外经贸: 大力支持外经贸提质增效,支持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医药等重点外向型产业实施一批示范项目。
强化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补短板、增效能”,强化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用好增发国债、专项债券、车购税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工具,推动基础设施提质增效。
支持货运枢纽: 启动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试点,支持25个关键节点城市。
支持高速公路数字化改造: 支持对重要高速公路等实施数字化改造,提升承载能力、通行效率和安全水平。
支持农村充电设施: 支持全国200个左右县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公共充换电设施短板,促进新能源汽车在农村的消费。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发展: 着力“解难点、通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支持解决产业链、供应链中遇到的“卡脖子”问题,组合实施多种政策工具,支持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工业软件、基础软件等重点产业链发展,支持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常见问题解答
1. 今年以来我国极端天气频发,财政部支持地方在减灾救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财政部与应急管理、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密切联动,建立了灾情信息共享机制、中央财政救灾资金快速核拨机制,以及分级负责的灾后恢复重建机制。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已经向地方下拨了救灾资金115亿元,提供了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
2. 下半年财政如何发力?是否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或者扩张性财政政策?
财政部将加大政策实施力度,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具体工作:一是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二是加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三是持续强化基本民生保障;四是加强财政收支管理。
3. 三中全会精神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关系有何改变?
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
4. 财政部如何支持小微企业、三农、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
财政部统筹用好财政贴息、奖补、政策性融资担保、政策性金融等工具,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引导金融资源、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化产业、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良性循环。
5. 在新一轮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中,中央财政有哪些新举措?
中央财政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进一步提升地方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能力。具体措施包括:更大力度提振投资消费信心、更大范围满足投资消费需求、更好支持增强地方促消费能力。
6. 地方政府如何确保必要的支出强度?财政部对此将采取什么措施?
财政部将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预算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
结论
财政政策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财政部将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优化财政政策供给,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支撑,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贡献力量。未来,财政政策将继续聚焦重点领域,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