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市场:香港博志生物,破局老年骨骼健康难题

元描述: 香港博志生物,以创新骨密度检测技术和骨折预防方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吕维加教授带领团队克服科研成果转化难题,获得资本青睐,未来可期。关键词:骨密度检测,骨折预防,医疗器械,生物科技,香港创科,吕维加,博志生物,科研成果转化,老年健康

走过漫漫科研路,从香港大学实验室到资本市场风云,吕维加教授及其团队的创业故事,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既有科研的艰辛与执着,也有商业化的挑战与突破,更蕴含着对老年人骨骼健康的深切关怀。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成功故事,而是一部关于创新、坚持、以及直面挑战的精彩篇章。 它讲述了如何将一项突破性的技术从学术研究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最终服务于社会,造福于民。 你将看到一位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如何将毕生所学转化为实际应用,如何巧妙地应对资金短缺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如何用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梦想变成现实。 这不仅是博志生物的故事,更是所有科技创业者,特别是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者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的宝贵案例。 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香港在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步,以及其对未来发展的积极展望。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这个引人入胜的创业历程!

骨密度检测:精准医疗的未来

1994年,还在香港大学矫形及创伤学系任教的吕维加教授,就已敏锐地察觉到新一代生物活性骨水泥研究的巨大潜力。 他怀揣着对科技进步和人类健康的热情,带领团队潜心钻研,克服了无数技术难题。 历经十年磨砺,直到2004年,这种新型骨水泥终于研发成功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然而,彼时香港的学术研究与商业化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香港大学的规定限制了教师拥有公司股权,这使得这项具有巨大潜力的科研成果,最终只能止步于临床试验,未能实现商业化转化,这无疑是一大遗憾! 但这颗种子,却在二十年后悄然发芽……

香港创科风气日渐浓厚,高校对教授创业的限制也逐渐放宽。 2023年6月,香港大学宣布将初创企业授权方的典型股权要求从10%降至5%,并将发明人的知识产权收入分配从33.3%提升至70%,这一政策调整,为科研成果转化扫清了障碍,也为吕维加教授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随后,2023年10月推出的“产学研1+计划”更是为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建议参与计划的大学团队或发明者可获得知识产权利益分配不少于70%。 政策的利好,为像吕维加教授这样的科研人员提供了极大的鼓舞和支持。

2018年,厚积薄发的吕维加教授创立了博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老年人骨肌健康智能诊疗领域,特别是骨密度检测。 他深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骨骼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突破传统:局部骨质量评估理论

根据《加强中国基层医疗卫生系统中老年人跌倒预防整合的实施框架及策略研发》专题报告,80岁以上老年人是跌倒高危人群,跌倒发生率持续上升,髋部骨折更是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传统骨密度测试方法存在缺陷:它仅通过抽样检测部分骨骼密度来推断整体骨密度,忽略了骨刺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导致结果不够精准。 老年人60岁以后,由于老年骨代谢失衡等因素,容易产生骨刺,而传统方法会将骨刺的骨密度计算在内,造成整体骨密度平均值偏高,影响诊断准确性。

博志生物另辟蹊径,提出了局部骨质量评估理论,并研发了同步自体模Q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骨密度检测系统。 这套系统能够精准测量局部松质骨、皮质骨、椎弓根部位的骨密度,评估脊柱、髋部骨质量,还能检测骨头内部是否存在隐藏的空洞。 该系统的精度大幅提升,从传统的60%提高到99%! 这简直是质的飞跃!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还能提供软组织定量检测,分析肝脏脂肪和内脏脂肪,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特别是在测量肥胖或低体质患者时,优势更加明显。 因为脂肪和肌肉的分布会直接影响骨密度检测结果,博志的系统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市场机遇与挑战: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国家卫生健康委2018年发布的《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骨质疏松患者超过8000万,低骨量和骨量减少者超过2亿,但骨密度人口筛查率却低于5.5%。 这巨大的市场需求,与低下的筛查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博志生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吕维加教授深谙“上医治未病”的道理,他指出骨质疏松造成的骨空洞是骨折的主要风险因素。 因此,博志生物不仅致力于骨密度检测,更在研发骨折预防产品,希望以更精准的方式进行个性化治疗,而非仅仅依赖传统的药物治疗。 他们正在研究骨折预防载药植入物,通过将填充物注入骨空洞,增强骨骼强度,并刺激局部骨骼生长。 目前研发的无创骨胶注射系统,采用机械臂自动定位骨空洞,再通过微创手术将骨胶注射到空洞中,这将大大提高治疗效率和患者的舒适度。

博志生物的创新技术和市场洞察力,吸引了香港风险投资基金Hong Kong X的启动投资。 然而,从学术研究到商业化运作,吕维加教授也经历了诸多挑战。 学术研究追求自由创新,而商业公司则更注重市场导向,需要考虑产品的市场需求和落地性。 吕维加教授在与医院合作科研的过程中发现,医生往往关注那些疑难杂症,但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很低,难以形成足够的市场规模来支撑商业化。 因此,博志生物选择聚焦于大健康市场,选择那些市场规模足够大的项目。

融资与发展:迈向成功之路

经过不断的磨合与试错,博志生物在2022年初获得了红杉资本领投的千万级美元A轮融资,发展进入快车道。 2022年,博志生物完成了第一个医疗器械二类证注册临床试验,并获得了骨密度检测的注册证。 2023年,产品正式上市销售。

博志生物的产品在技术、成本和效率上都具有显著优势。 其同步自体模QCT骨密度检测系统设备成本约75万元,无需额外成本,仅为传统DXA的34%;日检测患者数可过百,是传统方法的5倍。 为了加速市场推广,博志生物采取了医院免费试用三个月的策略,这一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医院在试用后采购了博志的产品。 目前,博志的产品已成功进入香港玛丽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大型医院。 吕维加教授预计,2024年博志的同步自体模QCT骨密度检测系统销售额有望突破1000万元人民币。

资本寒冬与“最后一里路”

然而,好景不长,一级市场寒冬的到来,给博志生物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过去三年中国一级市场投资数量和金额大幅下降,美国也面临着类似的局面。 吕维加教授坦言,2022年底至2023年初,他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寒意,融资变得困难。 许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往往卡在“最后一里路”,也就是产品推向市场所需的资金。

医疗器械产品上市需要经过漫长的临床试验和监管审批,这期间企业几乎没有收入,却要承担巨大的成本。 药物研发领域的“双十定律”——平均耗时10年,投入成本约10亿美元——更是说明了医疗器械研发的高成本和高风险。 博志生物目前研发的骨折预防载药植入物需要注册三类医疗器械证,这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临床试验和公司运营。

尽管面临挑战,吕维加教授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 他认为,香港的学术界和政府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转化,学校和特区政府都为博志生物提供了支持。 他们正在申请“Raise+计划”资金,希望能够顺利完成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转化,走完“最后一里路”。 “Raise+计划”由香港创新科技署于2023年10月推出,针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和商品化启动,每个项目可获得1000万至1亿港元的资助。 吕维加教授相信,生物医药企业虽然投资周期较长,但回报也十分丰厚,需要有更多“耐心资本”来支持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FAQ)

Q1: 博志生物的骨密度检测系统与传统方法相比,有哪些优势?

A1: 博志生物的同步自体模QCT系统精度更高(99% vs 60%),能精准测量局部骨密度,并能检测骨骼内部隐藏空洞;还能进行软组织定量分析,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Q2: 局部骨质量评估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A2: 该理论的核心是精准测量局部骨骼密度,而非依靠传统方法的整体平均值推算,从而更准确地评估骨骼健康状况,特别是识别潜在的骨折风险。

Q3: 博志生物的骨折预防载药植入物是如何工作的?

A3: 该植入物通过将填充物注入骨空洞,增强骨骼强度,并同时刺激局部骨骼生长,从而预防骨折发生。

Q4: 香港政府对科研成果转化有哪些支持政策?

A4: 香港政府推出了“产学研1+计划”(Raise+)等政策,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降低股权要求,鼓励科研人员创业。

Q5: 博志生物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A5: 博志生物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融资困难,以及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前的漫长审批流程和高昂成本。

Q6: 吕维加教授对博志生物的未来发展有何展望?

A6: 吕维加教授希望博志生物能够实现从骨密度检测到骨折预防治疗的全流程覆盖,打造诊疗服务全流程闭环,成为老年骨骼健康领域的领先企业。

结论

博志生物的故事,是科技创新与商业化成功融合的典范。 它不仅展现了吕维加教授及其团队的科研实力和创业精神,也反映了香港在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的进步。 面对资本寒冬和市场竞争的挑战,博志生物的未来发展之路依然充满机遇和挑战。 然而,凭借其核心技术优势、精准的市场定位以及对老年人骨骼健康的持续关注,博志生物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为老年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让我们拭目以待!